急性糜烂性胃炎可通过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根除幽门螺杆菌、控制出血及调整生活方式等方式治疗。急性糜烂性胃炎通常由药物刺激、酒精损伤、应激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及胆汁反流等原因引起。
1、抑制胃酸分泌:
质子泵抑制剂能有效减少胃酸分泌,促进胃黏膜修复,常用药物包括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H2受体拮抗剂如法莫替丁也可作为替代选择。胃酸分泌减少可降低胃蛋白酶活性,减轻对糜烂面的进一步损伤。
2、保护胃黏膜:
铋剂和硫糖铝等黏膜保护剂能在创面形成保护膜,阻隔胃酸侵蚀。前列腺素衍生物可增强黏膜防御功能,促进上皮细胞再生。联合使用黏膜保护剂与抑酸药物可显著提升治果。
3、根除幽门螺杆菌:
采用含铋剂四联进行14天规范治疗,包含质子泵抑制剂、两种抗生素及铋剂。根除成功后能显著降低胃炎复发率,改善胃黏膜炎症状态。治疗期间需严格遵医嘱完成全程用药。
4、控制出血:
内镜下止血是急性出血的首选方法,包括钛夹止血、电凝止血等。静脉应用止血药物如生长抑素可减少内脏血流。严重出血需监测血红蛋白变化,必要时进行输血支持治疗。
急性期应选择米汤、藕粉等流质饮食,逐步过渡到低纤维软食。避免辛辣、过热及腌制食品,戒烟戒酒。保持规律作息,减少精神压力。症状缓解后仍需持续用药4-8周,定期胃镜复查评估黏膜愈合情况。注意观察大便颜色变化,出现黑便或呕血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