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血管性高血压是指因肾动脉狭窄或阻塞导致肾脏血流减少,进而引发血压升高的继发性高血压类型。
1、肾动脉狭窄:
肾动脉狭窄是主要病因,常见于动脉粥样硬化或纤维肌性发育不良。动脉粥样硬化多见于中老年人,血管壁脂质沉积导致管腔狭窄;纤维肌性发育不良则多见于年轻女性,肾动脉中层纤维增生引起节段性狭窄。这两种情况均会减少肾脏血流灌注。
2、肾素分泌增加:
肾脏缺血刺激球旁细胞分泌过量肾素,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血管紧张素Ⅱ引起全身血管收缩,醛固酮促进水钠潴留,共同导致血压升高。这种机制区别于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过程。
3、血压骤升特点:
患者常表现为突发性中重度高血压,血压难以通过常规降压药控制。部分患者伴随腰部血管杂音,舒张压升高尤为明显。这种急剧进展的高血压需警惕肾血管性病因。
4、肾功能损害风险:
长期肾脏缺血可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出现蛋白尿或血肌酐升高。双侧肾动脉狭窄患者可能发生急性肾衰竭,尤其在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类药物时风险显著增加。
5、诊断与鉴别:
肾动脉超声、CT血管造影或磁共振血管成像可明确狭窄程度。需与原发性高血压、嗜铬细胞瘤等继发性高血压鉴别。青少年突发高血压或50岁后新发顽固性高血压应优先排查。
日常需严格监测血压变化,避免高盐饮食加重水钠潴留。适度进行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有助于改善血管弹性,但需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血压波动。冬季注意保暖防止血管痉挛,定期复查肾功能和电解质。若出现头痛视物模糊等高血压急症表现需立即就医。肾动脉血运重建术后患者应遵医嘱规范服用抗血小板药物,避免血管再狭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