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原体肺炎具有传染性,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传染期通常为发病前1-2周至症状缓解后数周。支原体肺炎的传染性持续时间主要与病原体排出量、个体免疫力、治疗干预等因素有关。
1、飞沫传播
支原体肺炎的病原体存在于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中,咳嗽或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可传播给周围人群。在密闭空间或密切接触时传播概率更高,幼儿园、学校等集体场所易发生聚集性感染。
2、潜伏期传染
患者在出现典型症状前1-2周即具有传染性,此时因无明显临床表现容易被忽视。部分轻症或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这是疾病防控的难点之一。
3、症状期传染
急性发作期咳嗽症状明显时传染性强,此时呼吸道分泌物中含有大量支原体。典型症状包括阵发性刺激性干咳、发热、头痛等,可持续2-4周。
4、恢复期传染
经有效治疗后,患者症状逐渐减轻但仍有低水平排菌,传染性可持续至临床症状消失后2-3周。免疫功能低下者排菌时间可能延长。
5、影响因素
早期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可缩短传染期,如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等。儿童、老年人及免疫力低下群体排菌时间通常较长,需要更严格的隔离措施。
预防支原体肺炎传播需注意保持室内通风,咳嗽时用肘部遮挡口鼻,患病期间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患者使用过的餐具应单独消毒,密切接触者出现呼吸道症状需及时就医检查。恢复期患者仍应注意个人防护,直至医生确认无传染性。日常加强锻炼、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提升呼吸道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