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癌早期症状主要有排便习惯改变和便血,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腹部隐痛或体重下降。直肠癌是发生在直肠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早期症状易被忽视,需结合肠镜检查确诊。
1、排便习惯改变
直肠癌早期常见排便频率增加或减少,可能表现为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肿瘤刺激肠黏膜导致肠道敏感性增高,部分患者有排便不尽感或里急后重。这些症状易被误诊为肠易激综合征,若持续超过2周应警惕直肠癌可能。建议完善粪便隐血试验和肠镜检查,肠镜下可观察到直肠黏膜粗糙、糜烂等早期病变表现。
2、便血
直肠癌便血多呈暗红色或鲜红色,血液常附着于粪便表面。肿瘤表面溃破出血是主要原因,出血量通常较少但反复出现。需与痔疮出血鉴别,直肠癌便血多伴有黏液分泌,排便时疼痛感不明显。电子肠镜检查能直接观察出血部位,病理活检可明确诊断。对于45岁以上出现无痛性便血者,建议尽早进行肠癌筛查。
3、腹部隐痛
部分患者表现为左下腹持续性隐痛或胀痛,排便后可能暂时缓解。肿瘤生长导致肠腔狭窄或肠蠕动异常是主要原因,可能伴随肠鸣音亢进。疼痛程度与肿瘤位置相关,低位直肠癌疼痛更靠近肛门。腹部CT检查有助于评估肿瘤浸润深度,肿瘤标志物CEA检测可作为辅助诊断指标。
4、体重下降
不明原因体重减轻是直肠癌非特异性表现,可能与肿瘤消耗、食欲减退相关。半年内体重下降超过原体重10%需引起重视,常伴随贫血、乏力等全身症状。营养评估显示患者存在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血清前白蛋白水平降低。建议进行全身PET-CT检查排除肿瘤转移。
5、肠梗阻表现
进展期可能出现腹胀、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不全性肠梗阻症状。肿瘤阻塞肠腔导致近端肠管扩张,腹部立位平片可见气液平面。紧急处理包括胃肠减压、静脉营养支持,限期手术切除是根本治疗方法。预防性造瘘可降低术后吻合口瘘风险。
建议40岁以上人群定期进行粪便隐血筛查,有家族史者应提前至35岁。保持膳食纤维摄入每日25-30克,限制红肉及加工肉制品。出现疑似症状需及时就诊消化内科,肠镜检查是诊断金标准。术后患者需每3-6个月复查肠镜,监测局部复发和异时性肿瘤。保持适度运动有助于改善肠道功能,降低复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