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前突通常由盆底肌松弛、长期便秘、分娩损伤等因素引起。直肠前突可能与盆底组织薄弱、腹压增高、直肠阴道隔结构异常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排便困难、肛门坠胀、便后不尽感等症状。
1、盆底肌松弛
盆底肌松弛是直肠前突的常见病因之一。盆底肌群支撑力下降会导致直肠前壁向阴道方向膨出,这种情况多见于中老年女性。盆底肌松弛可能与年龄增长、雌激素水平下降、长期腹压增高等因素有关。患者可能出现排便时需手助压迫会阴部才能排空粪便的症状。改善措施包括凯格尔运动增强盆底肌力,严重者需考虑手术治疗。
2、长期便秘
长期便秘患者因排便时过度用力会导致直肠前壁承受持续压力,逐渐形成向前膨出。粪便干结、排便时间过长、排便姿势不当等因素均可加重直肠前突。这类患者常伴有排便费力、肛门阻塞感等表现。治疗需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必要时使用乳果糖口服溶液等缓泻剂,同时纠正不良排便习惯。
3、分娩损伤
经阴道分娩尤其是难产可能造成直肠阴道隔撕裂或盆底神经损伤,导致直肠前壁支撑结构破坏。多次分娩、胎儿过大、产程延长等情况更易引发直肠前突。患者产后可能出现排便形态改变、会阴部坠胀等症状。产后早期进行盆底康复训练有助于预防,已形成明显膨出者可能需要经肛门吻合器直肠切除术等手术治疗。
预防直肠前突需避免长期便秘和过度用力排便,每日摄入足够水分和膳食纤维,保持规律排便习惯。产后女性应尽早进行盆底肌锻炼,中老年人群可适当补充雌激素改善盆底组织弹性。出现持续排便困难或肛门坠胀感时应及时就医,通过排粪造影等检查明确诊断,根据病情程度选择保守治疗或手术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