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通常无须切除肠子,多数可通过内镜下微创手术切除。肠息肉的处理方式主要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氩离子凝固术、外科手术切除、定期随访观察。
1、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适用于直径小于20毫米的带蒂息肉或广基息肉。医生通过结肠镜插入电切圈套器,将息肉基底部套住后通电切除。该方法创伤小、恢复快,术后1-3天可恢复正常饮食。术后可能出现少量便血,通常可自行停止。病理检查若提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需进一步治疗。
2、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适用于直径超过20毫米的平坦型病变。通过注射生理盐水使黏膜下层隆起,再用电刀逐步剥离病灶。该技术可完整切除较大息肉,降低残留风险。术后需禁食1-2天,密切观察有无穿孔或出血。病理确诊为早癌时,完整切除后5年生存率较高。
3、氩离子凝固术
氩离子凝固术适用于多发性小息肉或术后残留病灶。通过氩气电离产生高温,使组织凝固坏死。该方法无需接触组织,可处理难以切除的扁平病变。治疗后可出现短暂腹胀,一般无须特殊处理。对于遗传性息肉病综合征患者,需结合其他治疗方式。
4、外科手术切除
外科手术适用于内镜无法切除的巨大息肉、疑似癌变或合并肠梗阻的情况。根据病变范围选择肠段切除或肠造瘘术。术后需住院5-7天,存在吻合口瘘、肠粘连等风险。对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可能需行全结肠切除术预防癌变。
5、定期随访观察
对于直径小于5毫米的增生性息肉,可暂不处理但需定期复查。建议每1-2年进行肠镜随访,监测息肉变化。若发现息肉增大或数量增加,需及时干预。随访期间应保持高纤维、低脂饮食,避免便秘刺激肠黏膜。
肠息肉患者术后应保持清淡易消化饮食,逐步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量至每日25-30克。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及酒精至少1个月,减少肠道刺激。建立规律排便习惯,每日适量运动促进肠蠕动。术后3-6个月需进行肠镜复查,根据病理结果制定后续随访计划。若出现持续腹痛、便血或发热等症状,应立即就医排查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