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里长疙瘩伴触痛可能由外耳道疖肿、皮脂腺囊肿感染、外耳道炎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局部消毒、抗生素治疗、手术引流等方式干预。该症状多与细菌感染、毛囊堵塞、外伤刺激等因素相关。
1、外耳道疖肿
外耳道皮肤毛囊或皮脂腺急性化脓性感染时,会形成红色疼痛性结节。初期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触碰时疼痛加剧,可能伴随低热。需避免挤压疖肿,可用碘伏消毒后外敷鱼石脂软膏,严重时需口服头孢克洛分散片或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抗感染。若疖肿成熟变软,需由医生切开排脓。
2、皮脂腺囊肿感染
外耳道皮脂腺导管阻塞形成囊肿,继发感染时会出现质硬肿块伴压痛。囊肿表面可能见黑色开口,感染后体积增大并分泌脓性物质。未感染时可观察,感染期需口服盐酸左氧氟沙星胶囊,配合莫匹罗星软膏外涂。反复发作的囊肿建议在炎症控制后行手术完整切除。
3、外耳道炎
挖耳或进水导致外耳道皮肤破损后,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原体侵入引发炎症。表现为耳道弥漫性红肿、表皮糜烂,触碰耳廓即诱发疼痛。需用硼酸冰片滴耳液清洁耳道,配合氧氟沙星滴耳液抗感染。疼痛剧烈者可短期服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同时保持耳道干燥。
4、耳廓假性囊肿
耳廓软骨间无菌性积液形成的囊性肿物,受外力碰撞后可能出现继发感染。表现为耳廓局部半球形隆起,触之有波动感伴压痛。小囊肿可通过穿刺抽液后加压包扎,较大囊肿需行囊肿开窗术,术后预防性使用阿奇霉素片防止感染。
5、外耳道异物肉芽肿
耳道内残留棉签纤维或耵聍等异物长期刺激,导致局部组织增生形成肉芽肿。触碰时疼痛明显,可能伴少量出血。需由耳鼻喉科医生在耳镜下取出异物,肉芽肿可局部涂抹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较大者需手术切除。
日常需避免用尖锐物品掏耳,洗浴时可用防水耳塞防止进水。出现耳道流脓、听力下降或发热时须及时就医。饮食宜清淡,限制辛辣刺激食物,适当补充维生素C片增强免疫力。耳部疙瘩未明确性质前,切忌自行挑破或挤压,防止感染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