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后牙洞出现腐臭味可能与食物残渣滞留、血凝块分解或感染有关。常见原因包括血凝块脱落、干槽症、食物嵌塞、局部感染或口腔卫生不良,需根据具体表现判断处理方式。
拔牙后24小时内形成的血凝块是伤口愈合的关键屏障,若因漱口、吸烟或不当触碰导致血凝块脱落,暴露的牙槽骨可能被细菌侵蚀产生腐败气味,此时疼痛明显且可能放射至耳部。干槽症多发生于术后3-5天,表现为剧烈疼痛伴腐臭味,牙槽窝内可见灰白色坏死组织,需由医生清创并放置碘仿纱条。食物残渣滞留于牙洞时,尤其是进食后未及时漱口,蛋白质类物质经细菌分解会产生硫化物气味,使用注射器轻柔冲洗可改善。局部感染时除腐臭外常伴随红肿、渗液或低热,需配合抗生素如阿莫西林胶囊、甲硝唑片或头孢克肟分散片控制炎症。日常口腔清洁不足会加速细菌繁殖,建议术后24小时后开始用温盐水含漱,避免使用患侧咀嚼。
若腐臭味持续超过3天且伴随剧烈疼痛、发热或脓性分泌物,需警惕颌骨骨髓炎等严重并发症。糖尿病患者、吸烟者或免疫力低下人群更易发生感染性病变,此类情况需立即就医进行影像学检查。少数情况下,腐臭味可能源于术前存在的慢性根尖周炎或牙周脓肿未被清除,需通过根管治疗或翻瓣手术处理病灶。
术后应保持口腔清洁,使用医生推荐的氯己定含漱液抑制细菌,避免用吸管饮水或用力吐口水。饮食选择温凉的流质或软食如鸡蛋羹、米糊,避免辛辣刺激及过硬食物。48小时内禁止刷牙触碰伤口,恢复期间出现异常渗血、肿胀加重或体温升高需及时复诊。正常愈合过程中可能有轻微异味,但不应持续存在或伴随其他不适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