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乳腺炎发病原因主要有乳汁淤积、细菌感染、乳头皲裂、免疫力下降、乳腺导管堵塞等。急性乳腺炎多见于哺乳期女性,通常表现为乳房红肿、疼痛、发热等症状,需及时干预避免化脓性感染。
1、乳汁淤积
哺乳期乳汁排出不畅是急性乳腺炎常见诱因。婴儿吸吮不足、哺乳间隔过长、哺乳姿势错误等因素会导致乳汁在乳腺内滞留,形成局部压力增高和乳腺管扩张。淤积的乳汁成为细菌培养基,可能诱发非感染性炎症反应。建议哺乳期女性定时排空乳房,哺乳后可用温热毛巾敷贴帮助疏通。
2、细菌感染
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通过乳头破损处侵入是主要感染途径。细菌在淤积乳汁中繁殖后引发化脓性炎症,伴随寒战、高热等全身症状。感染可能与哺乳卫生不良、婴儿口腔细菌污染有关。临床常用头孢克肟颗粒、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左氧氟沙星胶囊等抗生素治疗,需配合脓肿引流处理。
3、乳头皲裂
哺乳时婴儿咬合不当或过度清洁导致乳头皮肤屏障破坏,形成微小裂口。皲裂使细菌更易侵入深层乳腺组织,增加逆行感染风险。表现为乳头表面结痂、渗液伴剧烈疼痛。建议使用羊脂膏保护乳头,哺乳前后用生理盐水清洁,严重时需暂停患侧哺乳。
4、免疫力下降
产后疲劳、贫血或慢性疾病可能导致免疫功能暂时性降低。当机体防御能力减弱时,乳腺组织对细菌的清除能力下降,轻微感染即可迅速发展为急性炎症。常见于剖宫产术后、糖尿病或贫血产妇。需加强营养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C,必要时注射人血白蛋白提升免疫力。
5、乳腺导管堵塞
乳腺导管结构异常或分泌物浓缩可能造成机械性梗阻。导管内角质栓形成、先天性导管狭窄等因素阻碍乳汁流出,局部压力增高导致腺泡损伤。触诊可及硬结但无显著红肿,可能进展为感染性乳腺炎。早期可通过哺乳后冷敷、手法按摩疏通,顽固性堵塞需超声引导下穿刺减压。
哺乳期女性应保持每日8-10次规律哺乳,避免压迫乳房的内衣,哺乳后冷敷15分钟减轻充血。出现持续高热、乳房波动感或脓性分泌物时,须立即就医进行超声检查,必要时行脓肿切开术。治疗期间可继续健侧哺乳,患侧乳汁需排空丢弃,直至感染完全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