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硬脑膜下血肿需根据血肿量及临床症状选择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主要处理方式有密切观察、药物控制颅内压、钻孔引流术、开颅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术等。
1、密切观察
适用于血肿量小于30毫升且意识清醒的患者。通过动态头颅CT监测血肿变化,同时限制液体摄入量,避免剧烈咳嗽或用力排便等可能升高颅内压的行为。观察期间需监测瞳孔变化、意识状态及肢体活动情况。
2、药物控制颅内压
对伴有颅内压增高但暂未达到手术指征者,可遵医嘱使用甘露醇注射液降低脑水肿,或呋塞米注射液联合人血白蛋白进行脱水治疗。用药期间需监测电解质平衡,警惕肾功能损害。若出现头痛加剧或呕吐等症状需立即复查CT。
3、钻孔引流术
针对厚度1厘米以内的薄层血肿,可在局部麻醉下实施单孔或双孔钻孔引流。术后留置引流管24-48小时,配合注射用头孢曲松钠预防感染。该术式创伤较小,但可能存在血肿残留风险,需术后定期影像学随访。
4、开颅血肿清除术
适用于血肿量超过30毫升或出现瞳孔散大等脑疝征象者。通过骨窗开颅清除血肿并止血,术中可同步处理合并的脑挫裂伤。术后需使用注射用尼莫地平预防脑血管痉挛,并持续颅内压监测。
5、去骨瓣减压术
当严重脑肿胀导致难治性颅内压增高时,需去除部分颅骨以扩大颅腔容积。术后需长期使用丙戊酸钠片预防外伤后癫痫,且须佩戴定制头盔保护裸露脑组织。骨瓣通常于3-6个月后二期回纳。
急性硬脑膜下血肿患者术后应保持头部抬高30度体位,避免突然体位变化。康复期需循序渐进进行认知功能训练与肢体康复锻炼,补充富含优质蛋白和维生素B族的食物促进神经修复。定期神经外科随访评估脑功能恢复情况,警惕慢性硬膜下血肿等迟发并发症。